2023-02-24 12:22:32

洛克个人主义

占有性个人主义的政治理论 (豆瓣)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自由民主理论的根源1

第二节 解释的问题4

第二章 霍布斯:市场的政治义务

第一节 哲学与政治理论9

第二节 人的本性与自然状态18

一、从社会中抽象出来18

二、自然状态19

三、从生理运动到社会运动30

第三节 社会模型49

一、模型的用途49

二、习惯社会或身份社会51

三、简单市场社会53

四、占有性市场社会

五、霍布斯与占有性模型………………………………………………62

六、自然状态的不足……………………………………………………69

第四节 政治义务……………………………………………………………71

一、从动机到义务………………………………………………………71

二、道德义务还是审慎义务?…………………………………………73

三、对平等的设定………………………………………………………75

四、道德、科学和市场…………………………………………………79

五、从事实中推定出义务………………………………………………82

第五节 霍布斯政治理论的洞察力和局限性………………………88

一、推导的历史前提……………………………………………………88

二、自我持续的主权者…………………………………………………91

三、主权与市场社会的叠合……………………………………………96

四、对一些反对理由的反思…………………………………………101

第三章 平等派:选举权与自由

第一节 选举权问题……………………………………………………109

第二节 选举权的类型…………………………………………………114

第三节 记载………………………………………………………………120

一、大事记………………………………………………………………120

二、普特尼及之后……………………………………………………123

三、在普特尼之前……………………………………………………133

四、小结…………………………………………………………………140

第四节 理论意蕴…………………………………………………………141

一、对人身的财产权…………………………………………………141

二、权利推导和选举权排除的理由…………………………………148

三、平等派和独立派的个人主义……………………………………153

四、平等派个人主义的局限和发展方向…………………………159

第四章 哈林顿:机会国家

第一节 未予检验的含糊………………………………………………165

第二节 均势与士绅……………………………………………………167

第三节 资产阶级社会…………………………………………………180

第四节 平等的共和国和平等的土地法……………………………188

第五节 自我取消的均势原理………………………………………195

第六节 哈林顿的地位…………………………………………………197

第五章 洛克:关于据有的政治理论

第一节 解释问题…………………………………………………………201

第二节 财产权理论……………………………………………………205

一、洛克的目标…………………………………………………………205

二、最初的有限权利…………………………………………………207

三、被逾越的限制……………………………………………………211

四、洛克的成就…………………………………………………………230

第三节 自然权利和理性能力的阶级差别………………………231

一、洛克对17 世纪英格兰的差别的预设…………………………231

二、权利差别和理性能力差别的一般化…………………………239

第四节 含糊不清的自然状态………………………………………247

第五节 含糊不清的政治社会………………………………………256

第六节 对未解决问题的反思………………………………………260

一、合股理论…………………………………………………………261

二、多数人统治v. 财产权利…………………………………………261

三、个人同意和多数人同意的等同…………………………………262

四、个人主义v. 集体主义……………………………………………264

五、洛克的立宪主义…………………………………………………266

第六章 占有性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民主

第一节 17 世纪的基础…………………………………………………272

第二节 20 世纪的困境…………………………………………………280

附录 1648 年左右英格兰的社会阶级和选举权人类别

类别四 雇工和领取施舍者……………………………………………289

一、雇工…………………………………………………………………289

二、领取施舍者和乞丐………………………………………………294

小结:雇工和领取施舍者……………………………………………297

类别一、二和三……………………………………………………………297

类别一 自由保有人和公司自由人…………………………………297

类别二 不属于类别一的济贫税纳税户主………………………298

类别三 不属于类别四的非济贫税纳税人………………………300

把对1688 年的估算换算成对1648 年的估算……………………301

注释……………………………………………………………………………305

引用的作品及其版本

一、17 世纪作品……………………………………………………………321

哈林顿……………………………………………………………………321

霍布斯……………………………………………………………………321

平等派著作………………………………………………………………322

洛克………………………………………………………………………323

二、现代作品………………………………………………………………324

索引……………………………………………………………………………325

· · · · · · (

收起

)

笛卡尔和洛克思想的区别与联系? - 知乎

通过我的解答,希望题主能明白提问中的范畴对应不精确的地方。

对西哲史零基础的读者,强烈不建议选择性理解。

笛卡尔(1596-1650)

首先要说明的是,笛卡尔较明确表示,认识形而上学问题需要用独特的原则和方法,而洛克并不把形而上学和自然科学(物理学为主)所应设立的认识论原则和方法划分的那么严格。

“天赋观念”与理性演绎法

笛卡尔认为,我们的所有观念都无非具有三个来源:

第一类即所谓”天赋观念“,它包括

几何学公理、逻辑学的基本规律,此外关于上帝的观念

也是天赋的。

第二类是指由感觉提供的观念。

第三类是一些关于现实世界并不存在的东西的虚假观念。

在笛卡尔看来,由感觉得来的观念虽不是完全虚假的,但是却是相当不可靠的,因为感觉本身并不能为判断这些观念的真假提供证据。

笛卡尔的方法就是理性的演绎法,它

从一些”不证自明“的公理出发,

遵循严格的推理规则,一步步清楚明白地推演出各种命题或定理,形成完整的知识系统。在这种演绎过程中,只要作为大前提的公理和推理规则是确实无误的,推出的结论一定具有普遍必然性。

在笛卡尔这,公理和推理规则本身就是建立在”天赋观念“基础上,而”天赋观念“由上帝保证。

因此,笛卡尔自然是心与物的二元论:

他把实体分为绝对实体和相对实体,前者是自因的存在,即

自己存在的原因,这种绝对实体只有可能是上帝;后者是只依靠上帝而不依靠其他事物就能存在的东西,这种相对实体有两个,即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物质实体的惟一本质是广延,即占有空间,它遵循自然规律而运动;精神实体的惟一本质是思维,它根据自由一致而行动。物质无思维,精神无广延,这两个实体彼此独立,互不干涉,它们构成两个相互平行的世界本原。一切物质性的现象都依附物质实体,一切精神性活动都依附精神实体,它们分别按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法则运行。

当然,笛卡尔也认为,人是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的联合体。他解释道,当感官收到外物的刺激时,一种叫做”生精“(Les esprits animaux,一个旧的医学观念)的血液精华就会沿着神经和血管把这种刺激信号输送到松果腺,作用于栖居在松果腺中的心灵,使之产生关于外物的观念;反过来,当心灵产生了某种活动的观念时,它就在松果腺中把这种观念传达给“生精”,再由后者通过神经和血管传递到肌肉,使肌肉发生收缩和舒张,从而引起身体的运动。

-----------

洛克(1632-1704)

对”天赋观念“的批判:在《人类理解论》的第一卷中,洛克对笛卡尔等人的”天赋观念“原则进行了深入而详尽的批判。洛克指出,”普遍同意“这个论据并不足以证明任何东西都是天赋的,因为

即使有全人类所公认的真理,它也完全可以由其他途径来达到的,并非一定是天赋的。更何况事实上根本不存在什么”普遍同意“的东西。而针对天赋观念论所说的天赋原则潜在于心人们”

一运用理性

就知道这些原则“的观点,洛克反驳到,如果需要运用理性才能发现这些原则,恰恰说明它们不是天赋的,而是通过推理得出的。由此洛克也认为上帝的观念不是先验与先天的,而是在经验中形成。 -----

莱布尼兹则反驳洛克:天赋也包括理性潜能--没有被激发不代表不存在,或者,即便按洛克所说由于知识来源于感觉之外而又必须由心灵的反省形成观念,同样表明了理性被运用并不阻碍其作为天赋的地位。

由于洛克经验论的完整内容篇幅较长,我也没有研究兴趣,故略作删减:

(一)观念的两个来源:

洛克明确表述了经验论的基本原则:”

凡在理智之中的,无不先在感觉之中。

1 . ”人心就如同一块没有写字的白板,上面的一切观念来自于经验。

2 . 观念来源的经验分为两类

(1) 感觉:观念的外在来源,由外物刺激而产生,构成大部分观念的过程。

(2) 反省:观念的内在来源,是心灵这个”内部感官“通过感觉而对取得的观念的进行反思,和对自身的活动进行反思而得到的新观念的过程。

感觉得到的观念在先,反省得到的观念在后,因为心灵必须在对外物进行感知的基础上才能反观自身。”虽然是两种活动,但是两者都是观念的等量齐观的来源。“、

3. 两种观念:

(1) 通过感觉和反省得到的

简单观念

:只包含一个齐一的现象或心灵中的概念。它是构成知识的直接对象、材料和要素。这些观念是心灵既不能制造也不能毁灭的。

心灵在接受它们时是被动的。

(2)

复杂观念

:心灵还可以通过

对简单观念的组合、比较和抽象

而得出一些“复杂观念”。这些复杂观念可以分为三类:即“样式”、“实体”和”关系“的观念。洛克强调,

与被动接受的简单观念不同,复杂观念”是由人心随意做成的“。

对简单观念的组合、比较和抽象,另有参考--赵敦华西哲史笔记:

认为简单观念构成复杂观念的方式有三种:

(1)相加(对应组合):多合为一,由这样的方式得到的观念叫复合观念。如“实体”观念。

(2)并列(对应比较):是把简单观念或已经有简单观念组成的复杂观念放在一起,加以比较,这样产生的复杂观念是关系的观念。如“因果观念”。

(3)相减(对应抽象):它是把同时存在的观念彼此分开,把复合观念中的特殊成分除去,保留它们共同的成分,由此形成的观念叫抽象观念或一般观念。如“人”观念。 (即“样式”)

4. 两种性质:把物体中能够产生观念的能力称为“性质”(qualities)。

(1) 第一性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与物体相分离的性质,如体积、广延、形相、运动或静止、数目等。关于这些性质的观念,是物体的真正肖像,反映了物体的客观状态。

(2) 第二性质:不是物体本身所具有的、对不同人具有相对性的性质。是物体借其第一性质在我们心中产生诸如颜色、声音、滋味等观念的能力。色、声、香、味等。

然而,在洛克区分两种性质的理论中也包含着一种内在矛盾,他把第一性质归于客观实在,而把第二性质归于主观感觉,这样就导致了两种性质的分裂,从而使他在唯物主义立场(朴素地设定物体及其第一性质的客观存在)和经验论基本原则(一切观念都应该像第二性质源于感觉经验)之间陷入两难境地。这种理论困境更由于他关于实体的学说进一步加深。

5. 两种实体:洛克关于简单观念的考察产生了两种性质的理论,而他关于复杂观念的研究则提出了两种实体的学说。人们通常把来自感觉的简单观念所寄托的基质称为“物质实体”,把来自反省的简单观念所寄托的基质成为“精神实体”。一方面洛克承认这两种实体都是主观心灵任意构造出来的复杂观念,它们的实际作用就在于使心灵在组合简单观念时能够有所依托,“我们在此只是含糊地假定一个自己所不知的东西”;另一方面,洛克又表示,

我们对于实体的无知并不足以使我们否定这两种实体的存在,“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没有任何精神实体的观念,就断言精神不存在,亦如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没有物质实体的观念,就断言物质不存在一样。”

6. 两种本质:“实体”作为观念是存在的,但是是否真的存在“实体”则是不知道的,它只是一个必要的假设。 虽然我们往往给一些简单观念的集合体以一个通用名称,如“黄金”,但是使用这个名称的人们并不认识它所指的实在本质,而只能认识它名义上的本质。如洛克所说的“实在本质”,是指潜藏在物体的各种可感属性背后、并且支撑着这些属性的实在构造,这种构造是我们无法认识的。“名义本质”则是指我们通常所使用的“种名”、“属名”,如“人”、“马”等,这些抽象的名称只是人们为了传达知识而制造出来的复杂观念,它们并不能使我们真正认识事物的实在构造。

(1) 物质是为了使感觉的观念得到来源的说明的假设。

(2) 精神是为了使反省的观念得到来源的说明的假设。

(3) 上帝是为了使宗教和道德的观念得到来源的说明的假设。

参考资料:弘毅考研西哲史教案、(赵敦华)西哲史笔记

洛克 - 搜狗百科

洛克(John Locke,1632年8月29日-1704年10月28日)[1],出生于萨默塞特郡的威灵顿村,毕业于牛津大学,英国思想家、哲学家、著述家。 1658年,获牛津大学硕士学位。1660年到1683年,在牛津大学任教期间与辉格党领袖莎夫茨伯里伯爵相识,这成为他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1683年,流亡荷兰,受到格老秀斯、斯宾诺莎自然法思想的影响,最终形成了自己的政治法律理论体系。1704年10月28日,在奥底斯逝世。[2]洛克的思想对于后代政治哲学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被视为是启蒙时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和自由主义者,其理论被反映在美国的独立宣言上,代表作品有《政府论》《人类理解论》等。

英国哲学家、思想家、著述家

洛克(John Locke,1632年8月29日-1704年10月28日)

[1]

,出生于

萨默塞特郡

的威灵顿村,毕业于牛津大学,英国思想家、哲学家、著述家。

1658年,获

牛津大学

硕士学位。1660年到1683年,在牛津大学任教期间与辉格党领袖莎夫茨伯里伯爵相识,这成为他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1683年,流亡荷兰,受到格老秀斯、斯宾诺莎自然法思想的影响,最终形成了自己的政治法律理论体系。1704年10月28日,在奥底斯逝世。

[2]

洛克的思想对于后代政治哲学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被视为是启蒙时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和自由主义者,其理论被反映在美国的独立宣言上,代表作品有《

政府论

》《人类理解论》等。

中文名

外文名

国籍

民族

主要成就

出生地

逝世地

信仰

主张

性别

代表作品

职业

出生日期

逝世日期

研究领域

教育背景

墓地

艾赛克斯郡东部的High Laver小镇的一个教堂墓区

展开

人物关系

参考资料:

6.

中国社会科学网[引用日期2021-11-21]

免责声明

搜狗百科词条内容由用户共同创建和维护,不代表搜狗百科立场。如果您需要医学、法律、投资理财等专业领域的建议,我们强烈建议您独自对内容的可信性进行评估,并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词条信息

词条浏览:

214388次

最近更新:

22.07.29

编辑次数:

64次

创建者:

Smile

突出贡献者:

约翰·洛克 - MBA智库百科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8.29-1704.10.28)——

经验主义

的开创人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8.29-1704.10.28)是英国“光荣革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唯物主义哲学家及经济学家、经验主义的开创人,同时也是第一个全面阐述宪政民主思想的人,在哲学以及政治领域都有重要影响。

  洛克于1632年出生于英国,从小受到严格的

教育

。清教徒的父亲在内战期间为议会军队而战。1646年洛克在威斯敏斯特学校接受了传统的古典文学基础训练。1652年克伦威尔主政期间,洛克到

牛津大学

学习,并在那儿居住了15年。1656年洛克获得学士学位,1658年获硕士学位。后来他还担任过牛津大学的希腊语和哲学老师。在牛津期间洛克对当时盛行于校园内的经院哲学不感兴趣,反而比较喜欢

勒内·笛卡尔

Rene Descartes

)的哲学以及自然科学。他在36岁时曾被入选英国皇家学会。也正是由于洛克的哲学观点不受欢迎,他最后决定从事医学研究。这一时期洛克还结识了著名的化学家罗伯特·波义耳。

  1666年洛克遇到了莎夫茨伯里伯爵,并成为伯爵的好友兼助手。在此期间洛克开始了其一生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人类理解论》(Essa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的创作。

  1675年洛克离开英国到法国住了三年,结识很多重要的思想家,后来又回到伯爵身边担任秘书。1682年莎夫茨伯里伯爵因卷入一次失败的叛乱而逃往荷兰,洛克也随行。伯爵在翌年去世,而洛克则在荷兰一直呆到1688年的光荣革命。在荷兰期间洛克隐姓埋名,并且完成了包括《人类理解论》在内的多部重要著作。

  1688年洛克返回伦敦,并在次年写了两篇十分重要的政治论文。

  1689年,英国发生“光荣革命”,洛克任贸易和殖民地事务大臣。

  他的《人类理解论》也在1690年发表。晚年的洛克大部分的精力都投注在《人类理解论》这部书上,不过此时也认识了包括

艾萨克·牛顿

在内的几位科学家。洛克终身未娶,在1704年溘然长逝。

  洛克是不列颠经验主义的开创者,虽然他本人并没有完全贯彻这种哲学思想。洛克认为人类所有的思想和观念都来自或反映了人类的感官经验。他抛弃了

笛卡尔

等人的天赋观念说,而认为人的心灵开始时就像一张白纸,而向它提供精神内容的是经验(即他所谓的观念)。观念分为两种:感觉(sensation)的观念和反思(reflection)的观念。感觉来源于感官感受外部世界,而反思则来自于心灵观察本身。与理性主义者不同的是,洛克强调这两种观念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洛克还将观念划分为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不过并没有提供合适的区分标准。我们唯一能感知的是简单观念,而我们自己从许多简单观念中能够形成一个复杂观念。

  洛克还主张感官的性质可分为“主性质”和“次性质”。洛克相信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的主性质包括了形状、运动或静止、数目等和物质不可分离的那些性质,而次性质则包括了颜色、声音、气味等其他各种性质。洛克认为主性质就在物体里,次性质只在知觉者中。在这问题上洛克是追随

笛卡尔的二元论学说

,同意有些性质是可以用人的理智来了解的。

  洛克的哲学思想虽然并没有一贯性(20世纪另外一名英国哲学家

伯特兰·罗素

曾经批评洛克以“零碎的方式处理哲学问题”),且有很多漏洞,不过却对后来的哲学家起到很大的影响。洛克开创的

经验主义

被后来的

乔治·贝克莱

以及

大卫·休谟

等人继续发展,成为欧洲的两大主流哲学思想。

  虽然在哲学上洛克成就十分重要,不过他在政治及

政治学

说上的影响恐怕对后人更为巨大。洛克是第一个系统阐述宪政民主政治以及提倡人的“自然权利”的人,他主张要捍卫人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权。他的政治理念也深远地影响了美国、法国、英国以及其他的西方国家。

  1689到1690年写成的两篇《政府论》是洛克最重要的政治论文。第一篇是对

罗伯特·费尔默

爵士的《先祖论即论国王之自然权》的反驳。洛克极力并有效地驳斥了费尔默的君权神授的主张。在第二篇中洛克主张统治者的权力应来自于被统治者的同意,建立国家的唯一目的,乃是为了保障社会的安全以及人民的自然权利。当政府的所作所为与这一目的相违背的时候,人民就有权利采取行动甚至以暴力的方式将权力收回。洛克也支持

社会契约论

。不过他也强调社会契约论是可以废除的。他也认为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在一个人没有损害另一人利益的情况下可以自行其事。他也提倡个人财产的合理性,认为个人有权拥有通过劳动所获得的合法财产。洛克提出的人所拥有的“自然权利”(natural rights)就包括了生存的权利,享有自由的权利以及财产权。洛克还第一个倡导了权力的分配,他把政治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外交权三种,认为行立法机关应当高于行政机关,防止专政。这方面的理论由后来的法国哲学家

孟德斯鸠

(Montesquieu)继续发展,并对美国的三权分立制政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洛克的政治思想对后来的政治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洛克的自由主义被美国奉为神圣,成为民族理想。他的思想深深影响了

托马斯·杰弗逊

等美国政治家,并且在美洲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浪潮。洛克的影响在法国则更为激烈。伏尔泰是第一个将洛克等人的思想传到法国去的人,法国后来的

启蒙运动

乃至法国大革命都与洛克的思想不无关系。

  1692年,约翰·洛克(John Locke)在其《论降低利息和提高货币价值的后果》及1695年《再论提高货币价值》等著作中,发展了

霍布斯的税收益交换说

,认为

税收

是人民从国家取得利益所缴纳的报酬,或人民财产得到保护而向政府付出的代价。政府的主要职能在于保护私有财产,政府没有充足的经费就不能维持。凡享受保护的人都应该从他的产业中支出他的一份来维持政府。洛克认为,政府只能站在议会赞助权的立场上,按照法律规定的赋税条例行使课税权。洛克的这一思想,无疑是对封建的君权神授论的勇敢挑战,是对封建国家专利课税、横征暴敛的有力鞭笞。同时,它也为近代西方国家立宪依法征税提供了理论基础。

礼仪不良有两种:第一种是忸怩羞怯;第二种是行为不检点和轻慢;要避免这两种情形,就只有好好地遵守下面这条规则,就是,不要看不起自己,也不要看不起别人。

在缺乏教养的人身上,勇敢就会成为粗暴,学识就会成为迂腐,机智就会成为逗趣,质朴就会成为粗鲁,温厚就会成为谄媚。

人生的磨难是很多的,所以我们不可对于每一件轻微的伤害都过于敏感。在生活磨难面前,精神上的坚强和无动于衷是我们抵抗罪恶和人生意外的最好武器。

法律的目的是对受法律支配的一切人公正地运用法律,借以保护和救济无辜者。

权力不能私有,财产不能公有,否则人类就进入灾难之门。

建立和巩固友谊的最好的方法,莫过于互相信赖地闲谈心事与家常。

一个不尊重个人私有财产的民族,居然会看重主权,这只能用精神分裂来解释。

抛弃今天的人,不会有明天;而昨天,不过是行去流水。

礼貌是儿童与青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

约翰•洛克:人的三个基本权利神圣不可侵犯(做人必看,牢记) - 知乎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年8月29日 --- 1704年10月28日),是英国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著述家。约翰·洛克的思想对于后代政治哲学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并且被广泛视为是启蒙时代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和自由主义者。他的著作也极大影响了伏尔泰和卢梭,以及许多苏格兰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和美国开国元勋。同时他的理论被反映在美国的独立宣言上。

以下内容摘选归纳自《政府论》

有人因事业而不朽,有人因思想而永生。

那些永生的思想者,是因为他们懂得人性,他们知道人性在哪里闪光,他们知道人性在哪里失明。

洛克是深谙人性的一位自由主义者。在政治思想史上,无论是自由主义思想还是人权思想,都有他的足迹,不但有,而且是鼻祖。

洛克从人性的底线出发,从人性的经验出发,来论证人的最基本的需要,分析政府存在的基本目的。

人类从自然状态里走出来进入契约社会,必然把人的一部分权利交给政府,但人的三个基本权利不能交,即生命、财产和自由。

政府存在的目的,不是追求政府的既得利益,而是为了公共福祉。公共福祉就是要保障公民的生命、财产和自由,政府不得以任何名义侵犯。

生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洛克从不高扬人的道德,因为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道德观,道德观是个体的,也是群体的,个体的道德千姿百态,群体的道德也是基于底线的道德。

在群体中高扬道德,尤其是推崇高尚的道德,那无异是破坏了每一个人的道德生命力,使每一个人在高尚的道德面前失去了做人的尊严。

他只谈底线的道德,这个底线的道德,就是要尊重每一个人的生命。

他告诉你,无论何时何地,无论是在和平时期还是处于战争状态,人的生命永远都是第一的,生命是极其重要的,没有了生命,什么都没了,任何人无论以何种理由都不能夺去别人的生命。

他有一句话说得真好:

"一个人既然没有创造自己生命的能力,就不能用契约或通过同意把自己交由任何人奴役,或者置身于别人的绝对的、任意的权力之下,任其夺去生命。"

每一个人都具有同等的生命,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具有同等的生命尊严和生命诉求,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值得珍惜。

上帝造人,并不是让每一个人破坏自己的生命,也不是让其它人来残害自己的生命,否则就是处在战争状态。无论是正义的战争还是非正义的战争,都没有理由灭绝失败者的生命。

生命是神圣的,因为上帝而神圣。生命是高贵的,它让人活得有意义,让社会富于色彩。每一个生命都如同花一样释放出自己独有的芳香。没有了每一个鲜活的个体生命,上帝就会被亵渎,社会就失去了活力,人类社会就失去了光泽。

如果任何人侵犯了别人的生命,那么每一个人都要为自己的生命而战,"一个人可以毁灭向他宣战或对他的生命而怀有敌意的人"。为生命而活,才是神圣之活。为生命而战,才是神圣之战。

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人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劳动,不劳而获,那是在浪费上帝赐予的生命,是对上帝的不敬。"人类一出生即享有生存权利,因而可以享用肉食和饮料以及自然所供应的以维持他们的生存的其他物品"。

凡是自己加入的劳动的东西,"能用多少就用多少",劳动不但创造价值,而且劳动还必然使自然物品成为私有财产。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劳动获得财产,不能以攫取别人的财产为目标,每一个人的财产都必须得到保障。

私有财产之所以是神圣的,那是因为有了人的劳动。私有财产之所以是不可侵犯的,是因为侵犯了人类的私有财产,就破坏了人之称为人的基本道德底线。

私有财产设置了道德的边界底线,侵犯了人类的私有财产,或者把人类的私有财产变为公有,那是破坏了人类的底线道德,使道德处在失范和无序状态。

哪里没有私有财产,哪里私有财产没有得到保障,哪里的道德就会塌陷。私有财产之所以神圣不可侵犯的,是因为私有财产是人类正义之源也是正义本身。

人类在自然状态中通过劳动获得的财产充满了正义性,人类进入契约社会,就是为了维护正义,维护上帝的尊严,保障私有财产就是维护正义的基本标志之一。破坏和侵占私有财产,就是以上帝为敌,就是向人类开战,就是使人与人之间进入战争状态。

自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人的终级目的不是生命本身,也不是财产本身,而是自由。

生命与财产并不是人的最终追求,并不是人的最终归宿。

自由才让生命大放光彩,才让财产展示人性的光辉。

没有了自由,生命只具有了工具性意义。没有了自由,财产就失去了精神之根。

自由并不是无政府主义,并不是利己主义,并不是为所欲为。

自由"并非人人爱怎样就可怎样的的那种自由,而是在他所受约束的法律许可范围内,随其所欲地处置或安排他的人身、行动、财富和他的全部财产的那种自由,在这个范围内他不受另一个人的任意意志的支配,而是可以自由地遵循他自己的意志"。

自由就是在法律之内的自由,在法律之外无自由,如果说法律之外有自由,那也是特权者的自由,是专制者的自由,是权力者的自由,是给自由以毁灭性打击的自由。

"就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哪里没有法律,哪里就没有自由。"自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就是以法律的名义、上帝的名义、以高尚的目的也不能侵犯自由。

政府存在的目的就是保障生命、私有财产和自由。洛克对政府提出的要求是低调的,要求政府执行规则、执行法律即可,当裁判员就别当运动员,当运动员就别当裁判员,一身兼二任既破坏了法律,也极大地伤害了自由。

政府的目的也因此很快就变成政府自身的目的,变成以公权谋私权的工具。凡是违背政府目的的政府,就是暴政政府。凡是违背政府目的而滥用公共权力者,就是叛乱者。

暴政以恐惧为根本原则,以谎言为基本信条,以暴力为强大后盾,以权力滥用为主要表征,侵犯人的肉体与精神,使人成为工具。

洛克对暴政进行了简化,他衡量暴政与否只采取了一个惟一的标准。在他看来,暴政就是政府超越法律,把政府置于法律之上。

"如果同一批人同时拥有制定和执行法律的权力,这就会给人们的弱点以绝大诱惑,使他们动辄要攫取权力,借以使他们自己免于服从他们所制定的法律,并且在制定和执行法律时,使法律适合他们自己的私人利益,因而他们就与社会的其余成员有不相同的利益,违反了社会和政府的目的。"

他还说,"统治者无论有怎样正当的资格,如果不以法律而以他的意志为准则,如果他的命令和行动不以保护人民的财产而以满足他自己的野心、私愤、贪欲和任何其它不正当的情欲为目的,那就是暴政。"

真正的暴政就是违背法律的暴政,违背法律的暴政就是透骨入髓的暴政,这种暴政使每一个人都处在战争状态,使每一个人的关系都成为狼与狼的关系,使每一个人都没有合理的预期,使每一个人都朝不保夕。

指鹿为马、朝令夕改的暴政让每一个人的生命与财产都失去了归宿,自由自然更是免谈。在暴政之下,只能苟活。

人类文明进步的基本标志,就在于暴政退出了历史舞台,如果暴政避免不了,人们就有了反抗的必要性。

洛克对违背政府目的的统治者提出警告,如果暴政持续下去,"无论什么政府都会遭到强力的反抗。

人们就会"以强力对付强力",人们就"必须把他当作侵略者来对待。"为了维护人权与自由,人们必然具有反抗的权利。反抗的权利,绝不能放弃。

叛乱是对政府的叛乱,是对政府的颠覆,但洛克对叛乱者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社会的叛乱是果,而不是源,源在于政府和个人滥用政府的公共权力,"不论什么人,只要以强力破坏法律并以强力为他们的违法行为辩护,就真正是地道的叛乱者。"

这种强力,只有政府才有,政府本身才是真正的叛乱者。如果政府守法,公民就会守法,政府与公民就都会安然无恙,同在一个蓝天下,过着和谐与快乐的生活。政府守法,是社会和谐之源,稳定之源,繁荣之源。

洛克悟透了人性,他知道,在这个社会里,总有万般不如意,这种万般不如意总会激发人们离开地平线的理想。

这种理想,看起来诱人,听起来伟大,真正要实施起来,远不是那么回事。在海市蜃楼的边上,就是人类的万丈深渊,进入海市蜃楼,就进入了地狱之门。

人性具有堕落的倾向,人性也有升华的本能。思想家的目的,就是要给人一条线,线的这头牵着人性的堕落,线的那头牵着人性的升华。

这条线会让人脚踏实地实地行进,恪守人的生命、财产、自由的底线,一步一步行进。

洛克做到了,洛克也因此不朽。

荐书 | 占有性个人主义的政治理论_洛克

原标题:荐书 | 占有性个人主义的政治理论

新书推荐

占有性个人主义的政治理论:从霍布斯到洛克

The Political Theory of Possessive Individualism:Hobbes to Locke

[加]C.B.麦克弗森 著

张传玺 译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8/pp.335

内容简介

在书中,麦克弗森使用“占有性个人主义”的概念去界定自霍布斯到洛克的政治学说中隐含着的预设前提,并论证现代自由主义政治理论所遭遇的困境正是植根于个人主义的占有性。麦克弗森不仅以此书对17世纪英国政治哲学做出马克思主义式的解读,而且树立了从理论文本内部寻找其隐含预设的分析范式,并展示了其缜密的论证逻辑。观点和方法上的创新使得本书成为当代政治哲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作者简介

C. B. 麦克弗森(Crawford Brough Macpherson,1911—1987),负有盛名的加拿大政治学家,曾求学于多伦多大学和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后执教于多伦多大学。麦克弗森著作不丰,但均为经典,《占有性个人主义的政治理论:从霍布斯到洛克》(1962)、《自由民主的生命与时代》(1977)等作品对当代政治哲学理论发展影响深远。

译校者简介

译者:

张传玺,北京大学法学博士,现为中国政法大学讲师。

校者:

王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现为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自由民主理论的根源

第二节 解释的问题

第二章 霍布斯

市场的政治义务

第一节 哲学与政治理论

第二节 人的本性与自然状态

一、从社会中抽象出来

二、自然状态

三、从生理运动到社会运动

第三节 社会模型

一、模型的用途

二、习惯社会或身份社会

三、简单市场社会

四、占有性市场社会

五、霍布斯与占有性模型

六、自然状态的不足

第四节 政治义务

一、从动机到义务

二、道德义务还是审慎义务?

三、对平等的设定

四、道德、科学和市场

五、从事实中推定出义务

第五节 霍布斯政治理论的洞察力和局限性

一、推导的历史前提

二、自我持续的主权者

三、主权与市场社会的叠合

四、对一些反对理由的反思

第三章 平等派:选举权与自由

第一节 选举权问题

第二节 选举权的类型

第三节 记载

一、大事记

二、普特尼及之后

三、在普特尼之前

四、小结

第四节 理论意蕴

一、对人身的财产权

二、权利推导和选举权排除的理由

三、平等派和独立派的个人主义

四、平等派个人主义的局限和发展方向

第四章 哈林顿:机会国家

第一节 未予检验的含糊

第二节 均势与士绅

第三节 资产阶级社

第四节 平等的共和国和平等的土地法

第五节 自我取消的均势原理

第六节 哈林顿的地位

第五章 洛克:关于据有的政治理论

第一节 解释问题

第二节 财产权理论

一、洛克的目标

二、最初的有限权利

三、被逾越的限制

四、洛克的成就

第三节 自然权利和理性能力的阶级差别

一、洛克对17 世纪英格兰的差别的预设

二、权利差别和理性能力差别的一般化

第四节 含糊不清的自然状态

第五节 含糊不清的政治社会

第六节 对未解决问题的反思

一、合股理论

二、多数人统治v. 财产权利

三、个人同意和多数人同意的等同

四、个人主义v. 集体主义

五、洛克的立宪主义

第六章 占有性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民主

第一节 17 世纪的基础

第二节 20 世纪的困境

附录

注释

引用

文摘

按照这种世界观:人的实质是免受任何关系(为自己的利益而加入者除外)束缚的自由。

个人的自由,只有出于其他人自由的需要才能被正当地限制。个人是他自己人身的所有者,为此他对社会无所亏欠。他有让渡自己劳动力的自由,但不得让渡他的整个人身。社会是一系列所有者之间的关系。政治社会是一个用以保护所有者和有序调节他们之间关系的契约性工具。(第269 页)这一世界观在麦克弗森所谓的“市场社会”中具体实现了;在这一社会中,市场关系“塑造了或渗透进了一切社会关系”,劳动力被视作劳动者(他们以其工作能力换取工资)的“可让渡的占有物”(第48 – 49 页)。显而易见,

麦克弗森对占有性个人主义的刻画,融合了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元素。

政治社会履行着保护和调控市场社会的必要经济功能。

占有性个人主义信条提供给了人们下面这个标准化灌输而形成的自我形象—能力归自己私人所有且只对自己负责的自由个体。

本书不仅或不主要致力于诠释经典;它是麦克弗森为了在自己所处的时代去理解和解决占有性个人主义观念,而对这些观念的起源所做的研究。

把这一作品与麦克弗森此后的著作特别是《民主理论》(1973 年)和《自由民主的生命与时代》(1977 年)配合阅读,可以说明他的这个目的。从1962 年出版《占有性个人主义的政治理论》到撰写这些著作的这一段时期,福利国家和社会民主主义已无处不在,足以软化资本主义市场更为坚硬的边界;而有人就会质疑,麦克弗森反对市场社会的理由是否过于夸张。在今天,撒切尔和里根的新自由主义遗产(看来)还有充足的力量能够挺过经济危机(正是这份遗产使经济危机变得可能),所以占有性个人主义处处会遭遇到它。因此,牛津大学出版社决定再版麦克弗森对其起源的考察,可谓正当其时。本书布局直接明了:

麦克弗森根据下述前提来解读关键性文本,即我们最好将关键性文本理解为明确或隐含地表达了占有性个人主义世界观的各个方面。

由于这些解释与对文本的常规理解背道而驰,所以他通过细读文本来支撑自己的分析。

……

微信排版:王雨泮

图片来自网络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洛克式自由主义_百度百科

洛克式自由主义

播报

编辑

锁定

讨论

上传视频

特型编辑

哲学术语

本词条缺少

信息栏

概述图

,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

编辑

吧!

洛克自由主由洛克是洛克提出的自由主义,他的《政府论》已经成为表达自由主义的经典。

洛克可以称为自由主义之父,他推行的是完全不受强力压制的消极的自由,在强调维护个人的自由权利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政府、人民、宪政等的思想。

论洛克政治哲学中的自然主义意蕴 - 百度文库

洛克政治哲学中的自然主义意蕴是洛克提出的一种政治哲学思想,它提倡以自然秩序来指

导政治秩序,是洛克政治哲学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自然主义意蕴的核心思想是

以自然

秩序指导政治秩序

,它强调以自然秩序来指导政治秩序,即以自然秩序为基础,建立政

治秩序。

洛克认为,自然秩序是政治秩序的基础,政治秩序应该遵循自然秩序,以免破坏自然秩序。

因此,他主张在制定政治制度和法律时,应当遵循自然秩序。洛克认为,

自然秩序

是指

人们对自然规律的理解,它是人们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是人们按照自然规律进行行动的

准则。

洛克认为,自然秩序是以自然规律为基础的,它是一种自然规律,它是人们认识自然规律

的基础,是人们按照自然规律进行行动的准则。洛克认为,人们应该遵循自然秩序,而不

是破坏自然秩序。因此,他主张在制定政治制度和法律时,应当遵循自然秩序。

洛克的自然主义意蕴的核心思想是

以自然秩序指导政治秩序

,这是他的政治哲学的最主

要思想。他认为,政治秩序应该遵循自然秩序,以免破坏自然秩序,而自然秩序是人们对

自然规律的理解,是人们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是人们按照自然规律进行行动的准则。

洛克认为,自然秩序是政治秩序的基础,政治秩序应该遵循自然秩序,以免破坏自然秩序。

因此,他主张在制定政治制度和法律时,应当遵循自然秩序。洛克认为,自然秩序是人类

社会最基本的秩序,它是政治秩序的基础,是政治秩序的最高准则,是政治秩序的最高标

准。

洛克认为,自然秩序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秩序,它是政治秩序的基础,是政治秩序的最高

准则,是政治秩序的最高标准。因此,洛克提出的自然主义意蕴,强调以自然秩序来指导

政治秩序,以免破坏自然秩序。

洛克的自然主义意蕴的思想对当今的政治实践和政治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认为,

政治秩序应该遵循自然秩序,以免破坏自然秩序,这种思想强调了政治秩序应当建立在自

然秩序的基础上,以保护自然秩序,以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

总之,洛克的自然主义意蕴是洛克政治哲学中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它强调以自然秩序指导

政治秩序,以免破坏自然秩序,这种思想对当今的政治实践和政治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

义。

上一篇: 洛克生活的时代
下一篇: 洛克时代中心b座